某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

首页    文化及旅游    某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

  第一章 项目总论

  第一节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

  湿地公园旅游区项目

  二、项目性质

  新建

  三、项目拟建地点

  XX县

  四、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地块面积108公顷,约1623.04亩,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080979 m2,水系面积173059 m2,绿化面积571299 m2,滑雪场地面积167190 m2,硬化铺装面积169401 m2。

  图表1:项目主要经济指标

  五、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估算总投资(含流动资金)18659.93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14939.21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125.58万元,预备费803.24万元,建设期利息686.00万元,流动资金1105.90万元。

  图表2:项目投资估算表

  项目资金银行贷款14000万元,其余资金为项目单位自筹资金。

  第二节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经对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计算,所得税前项目投资财务净现值2492.39万元,所得税后项目投资财务净现值44.22万元,大于零;所得税前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9.15%,所得税后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7.04%,高于项目设定基准收益率;所得税后静态项目投资回收期为9.23年(不含建设期),所得税后项目投资回收期为9.99年(不含建设期),表明项目投资回收时间相对较短。

  项目各类财务指标基本达到湿地公园类项目基础收益水平,具备单体经济效益可行性。

  图表3:项目经济效益指标汇总表

  

  第三节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一、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9)《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条例》;

  (10)《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办法》(试行);

  (12)《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国家林业局令第32号);

  2、战略规划及政策文件

  (1)《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2)《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

  (3)《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年);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

  (5)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5]118号);

  (6)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通知》(办湿字[2014]6号);

  3、标准与规范

  (1)《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2)《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

  (3)《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4)《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5)《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8)《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二、编制原则

  1、符合国家、XXXXXXXX政府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产业发展政策;

  2、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建设规模、投资数额做到切合实际;

  4、统筹考虑施工方便、管理维护便捷等因素。

  三、研究范围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建设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虑。对项目建设的资源条件、市场情况、燃料和动力的供应、交通运输条件、建设规模、投资规模、项目节能技术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和劳动卫生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市场前景等多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项目背景分析

  一、政策背景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版)

  项目建设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版)鼓励类第三十四项旅游业的第2分项“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游及其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服务”。所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及产业政策。

  1、湿地保护政策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2018年1月2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办法》明确提出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

  1)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贵、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

  2)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3)成为省级湿地公园两年以上(含两年)。

  4)保护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

  5)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实施良好。

  6)土地权属清晰,相关权利主体同意作为国家湿地公园。

  7)湿地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规划》要求,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保护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创新产权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植树造林。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治理草原生态系统,推进禁牧休牧轮牧和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加强“三化”草原治理,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56%。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加快风沙源区治理,遏制沙化扩展。保障重要河湖湿地及河口生态水位,保护修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建立湿地保护制度。加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保护力度,加强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

  《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

  2016年11月,《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委评审。

  《规划》强调,对湿地实施全面保护,科学修复退化湿地,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湿地可持续利用,不断满足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对湿地生态资源的多样化需求,为实施国家三大战略提供生态保障。

  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恢复退化湿地14万公顷,新增湿地面积20万公顷(含退耕还湿);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科普宣教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明显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和稳定性。

  深化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性作用,积极扩大湿地保护的社会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界采取基金、捐赠、PPP等多种投入形式,积极争取国际资金的融入,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湿地保护投入机制。

  《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国办发〔2016〕89号)。

  《方案》指出,国务院湿地保护管理相关部门指导全国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湿地保护管理相关部门指导本辖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对国家和地方重要湿地,要通过设立国家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方式加强保护,在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加快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年5月,国家林业局印发《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林规发〔2016〕22号)。

  《规划》指出,全面保护天然林、湿地、沙地植被,以及典型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严格保护林地、湿地。

  在国家储备林、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绿道、城郊公园、休闲游憩设施以及林区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优先探索实施PPP项目,加快制定《林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指南》和财政资金管理办法。

  《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通知》

  2014年1月,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通知》(办湿〔2014〕6号)。

  《通知》明确,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编制各地方湿地公园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保护重点,优化类型和空间布局。优先将功能区位重要、保护价值高或者受威胁严重的湿地纳入到湿地公园发展规划,加快实施抢救性保护。要加快发展地方湿地公园步伐,保证国家湿地公园和地方湿地公园合理比例,逐步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由省级湿地公园晋升的制度。

  要重视保护和恢复湿地的自然性和独特性;要通过“特色”向公众诠释湿地功能和传播湿地文化;要强化湿地资源的特色利用,并发挥国家湿地公园的外溢贡献创造就业、刺激消费、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要避免国家湿地公园在建设内容、建设风格等方面的雷同性,要突出个性,将湿地元素和文化元素高度融合,提高国家湿地公园品味和内涵,努力打造国家湿地公园精品。

  要完善政策,拓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融资渠道,广泛吸纳企业等社会资金参与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关于对《XXXXXXXX重要湿地确认办法(暂行)》《XXXXXXXX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暂行)》进行备案的报告》

  2018年7月4日,XXXXXXXX林业和草原局公布《关于对《XXXXXXXX重要湿地确认办法(暂行)》《XXXXXXXX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暂行)》进行备案的报告》。《报告》指出全面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作用的可持续性。

  2、旅游产业政策趋势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的通知》

  2019年3月1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的通知》。《通知》指出进一步规范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意见》

  2019年1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政策合力进一步增强,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旅游的舒适度进一步提升,旅游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旅游服务成为中国服务的重要代表,为质量强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2018年12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快旅游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将严重违法失信的旅游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人民法院认定的失信被执行人列入全国或者地方旅游市场黑名单,在一定期限内向社会公布,实施信用约束、联合惩戒等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

  2018年3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构建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放心旅游消费环境,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70号)。

  《规划》提出,拓展森林旅游发展空间,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国有林场等为重点,完善森林旅游产品和设施,推出一批具备森林游憩、疗养、教育等功能的森林体验基地和森林养生基地。鼓励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镇”,助推精准扶贫。加强森林旅游公益宣传,鼓励举办具有特色的森林旅游宣传推介活动。

  《XXXXXXXX旅游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7年2月,《XXXXXXXX旅游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公布。《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旅游综合经济规模大幅提升,稳疆富民效应突出。到2020年全区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6000亿元。旅游就业人数达到250万人,其中旅游扶贫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达到100万人,带动30万贫困人口脱贫。

  旅游品牌体系初步形成。到2020年,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15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达到6个,位居全国前列。创建国家特色旅游目的地3家,建成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3家,推出体育旅游精品赛事3项,培育国内知名旅游文化演艺品牌3家,国内知名旅游品牌连锁企业集团达到10家。

  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旅游发展优惠政策体系健全完善。党政统筹推进旅游发展机制有效运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机制高效可靠,旅游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旅游用地、乡村旅游发展、跨境旅游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效果显著。

  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旅游市场环境更加优越。旅游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文明旅游和诚信旅游环境更加和谐,民族风情旅游特色更加显著,生态旅游环境更加优美。

  二、经济背景

  随着GDP增速回落,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加速,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阶段。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2)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

  图表4:2014-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率

  图表5:2014-201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三、社会背景

  1、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4336元,增长8.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比上年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6413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3066元,增长9.2%。

  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6440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1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3189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6471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0640元。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721元,比上年增长6.8%。

  图表6:2014-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

  2、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8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112元,增长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27.7%,农村为30.1%。

  图表7: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

  3、休闲旅游

  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休闲旅游在旅游的同时,还能让心灵得到放松。它与其它旅游不同之处在于,一“动”—“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它是旅游者占据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经济收入,旅游地有了一定服务设施条件下而逐渐形成的,是旅游得以丰富发展的产物。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的旅游方式将由以“观赏”为主的观光旅游转向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旅游;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旅游将进入到追求放松和享受的休闲的高级形式——度假时代。近年来,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5000美元大关,这为度假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强劲的经济基础,这也是推动度假时代来临的最基本的因素。另外,国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一些政策、带薪休假制度的强制实施、人们休闲度假观念的增强等等,也加快了度假经济时代的来临。休闲度假游被认为是中国旅游业面对的最大一块潜力市场。

  第二节 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积极推进湿地保护,履行国际《湿地公约》的需要

  1992年我国政府正式加入《湿地公约》,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2005年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5]118号),对湿地公园建设作了明确指示。湿地公园的建设是积极推进国家湿地保护的具体体现,也是履行《湿地公约》的重大举措。

  二、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区域生物的需要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建设发展的主要内容,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湿地保护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生态保护与恢复和生态文化建设有机融为一体,湿地公园正是这一主流湿地保护理念实践的载体。针对湿地面临的形势,积极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对乃至XX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湿地公园具有广阔的水域和滩地,是众多鸟类栖息、繁殖的理想场所,是许多国内迁徙水禽的重要停歇地。通过湿地水质保护、水系和水岸恢复、水禽栖息地修复等措施,加强湿地保护,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提高生态功能,使湿地得到保护与恢复,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三、项目建设利于推动县经济快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

  项目通过“投资—消费-收入-再投资—再消费—再收入”这一循环、周转的过程,对县当地相关经济部门所产生的连锁效应和最终影响,包括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诱发效应和继发效应。在这一循环、周转的过程中,县经济总量相对于投入会成倍地增长,包括旅游区产值的增长、为景区管理单位提供产品与服务的部门和企业的产值增长、旅游业从业人员会因旅游收入的增加而获得个人新增收入,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较大的贡献。

  四、项目建设是增加就业,提高县当地居民收入的需要

  旅游行业是综合性消费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不仅自身发展迅速,也很好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主题景区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综合性消费,与国民经济大部分行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主题景区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相关行业将增加5个就业人员。可以说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尤其是主题景区就业层次多、就业方式灵活,适合不同年龄、学历、性别、专业的人员就业,特别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项目的建设可以带动不同劳动力参与:直接从业人员主要为项目建设期间的建筑、施工工人,运营期间需要有管理及生产人员等;间接从业人员主要为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增加客流量,增加宾馆、旅行社、交通、邮电、电力、购物等设施配套服务,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来支撑工作;项目正式进入运营后,可带动县及周边的餐饮、住宿、购物、交通运输等的发展,综上所述,项目预计将衍生出上千个职位,可以有效的促进当地居民尤其是贫困户的就业,带动当地居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社会的稳定做出巨大贡献。

  获取完整版某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请联系易普咨询张逸东15011428637。

2023年1月16日 16:55
浏览量: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