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普咨询-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新能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

首页    矿产及能源    易普咨询-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新能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新能源项目

  1.1.2建设地址

  XX省XX市

  1.1.3项目业主

  XXXXX投资有限公司

  1.1.4项目性质

  新建

  1.1.5项目建设规模及应用

  本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产品主要用于氢能源发电站、分布式能源站、开发区智慧电站、供暖、制冷、单位个性化电站、汽车、船舶、火车、无人飞机、海岛、边防。用途广泛,产品既可用于出口,也可用于内销。

  1.1.6主要建设内容

  1)本项目拟占地3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71500㎡,其中:制造车间80000㎡,总装车间35000㎡,仓库15000㎡,污水处理站3000㎡,垃圾处理站3000㎡,管理研发楼12000㎡,办公楼8000㎡,迎宾楼及食堂6000㎡,图书馆2000㎡,体育馆2000㎡,警卫室2000㎡,会议中心2000㎡,其他配套用房1500㎡。

  2)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规模需要,项目计划配备机械加工、检测等设备,配备相应公用配套设备以及工程车辆。

  3)配套建设给排水、供电等公用设施和环保、消防、绿化等工程。

  1.1.7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29847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39132万元,流动资金59339万元。

  2、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298471万元,全部由项目单位自筹。

  1.1.8建设周期

  本项目建设周期共16个月,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

  1.2业主简介

  企业名称:XXXXX投资有限公司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XXXXXXXXXXXXXXX

  组织机构代码:XXXXXXXXXXX

  税务登记证号:XXXXXXXXXXXXXX

  法定代表人:XXX

  成立日期:XXXX年XX月

  注册资本:XXXX万(元)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所属行业:投资与资产管理

  所在地址: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经营范围:项目投资;投资管理。

  1.3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6、《工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和深度的有关规定》;

  7、《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发改委2013年21号令);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9、《中国制造2025》;

  10、《“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11、《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12、《中国制造2025XX行动纲要》;

  13、《XX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14、《XX省“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15、《XX省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16、《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

  17、国家颁发的有关建筑、电气、消防、给排水等各专业设计规程、规范和设计标准;

  18、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及政策;

  19、国家和XX省其它相关规定和要求;

  20、其他相关基础资料。

  1.4编制内容

  本报告内容涉及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市场预测、建设内容、技术、设备方案、环境保护、建设进度、建设投资、财务评价、风险分析等方面。本报告对本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得出合理、正确的结论,为项目业主及审批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并作为开展下一阶段工作的基础。

  1.5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1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产业背景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对清洁能源的关注与研究,氢能源以其绿色、高效、应用范围广等优势,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一些国家与地区也进行了相关的路线规划与产业化路径研究,各大汽车公司与能源企业纷纷加大了对氢能的研发投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并鼓励氢能产业的发展。

  氢能将是未来能源领域的制高点:

  与其他能源相比,氢能具有明显的提取与应用优势,它不仅可通过传统的化石能源提取,还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制备,并具有燃热值高、清洁无污染、利用形式多样、储运方便等优点。邱勇指出,氢能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式,具备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国际氢能委员会会发布的《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显示,到2050年,氢能源需求将是目前的10倍。预计到2030年,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达到1000万辆至1500万辆。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各国和各大企业加大了对氢能产业的研发,希望通过发展氢能来解决能源安全,并掌握国际能源领域的制高点。

  日本企业已经开始利用太阳能电解水制氢、从生物和农业废料中制氢的技术路线,并建造出兆瓦级的可再生能源加氢站,并以此作为燃料电池汽车的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建设与推广,此外还形成了分布式燃料电池系统并开始进行普及。在德国、美国等国家,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也在持续进行当中。与此同时,氢燃料电池及其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与应用也得到迅速发展,商业化应用提速迅猛,以奔驰、丰田、现代为代表的企业纷纷推出了相关的车型。

  在我国,燃料电池发动系统也一直是研发的重点。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在研发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引导并鼓励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开发。国内的大学、研究机构和汽车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强度,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清华大学汽车系早在2004年就在欧阳明高院士的带领下,组建了车用氢燃料电池研发团队,主持了国家多个重大项目,化工系、材料系也分别在储氢、碳纳米管、燃料电池催化剂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车用燃料电池取得了一定进展,燃料电池的材料也得到明显的提升,商业化的示范运行正在铺开。上海、武汉、山东等地都开展了氢燃料电池相关项目研究与合作,我国氢燃料电池企业也在积极推进与国际燃料电池领导企业的合作,并不断深化,对产业链的布局也更加全面。

  氢能是我国能源体系发展和能源转型的重要方面,要构建氢能产业的生态系统,必须解决以上几大问题,这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氢能产业较为复杂,其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地靠市场和企业无法完成。干勇表示,首先要充分发挥体制优势。氢能的应用牵扯到一系列的综合技术,从材料到运输、加氢,乃至最后运行的全生命周期,需要一个清晰的操作路径,国家顶层设计尤为重要。可参考国际有效的氢能项目管理机制,进行规范的、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并实现系统化。此外,有企业代表表示,可适当通过一定的补贴、税收、碳交易等政策杠杆,推动氢燃料及相关企业的发展。

  在关键技术开发上,企业也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快发展速度。目前,中船重工、中材科技、神华集团等企业在制氢技术、制氢能力、车载供氢及氢能储运方面各有成就。国内氢能行业相关企业必须加大研发和技术投入,未来才能在氢能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表示,可通过组建产业联盟的方式,将国内汽车企业、能源企业、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高校汇聚在一个平台上,设立专项基金,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合作、产业孵化等方式,支持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为技术突破提供有力的支撑。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刚刚起步,和其他产业一样,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氢能系统技术的全面进展,随着国家对氢能产业的加强重视和企业的自我提升,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驱动模式下,对于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实现燃料电池产业化,构建良好产业生态起到积极作用。

  我国近年来在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我国氢能源汽车的一些关键技术与国外还存在差距,产业链较为薄弱、工程化的能力还需提升。同时,在基础设施方面,制氢、供氢、加氢的系统先进性有待提升,制氢成本亟待降低。氢能是我国能源体系发展和能源转型的重要方面,要构建氢能产业的生态系统,必须解决以上几大问题。氢能产业较为复杂,其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地靠市场和企业无法完成,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氢能的应用牵扯到一系列的综合技术,从材料到运输、加氢,乃至最后运行的全生命周期,需要一个清晰的操作路径,国家顶层设计尤为重要,可参考国际有效的氢能项目管理机制,进行规范的、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并实现系统化。可通过组建产业联盟的方式,将国内汽车企业、能源企业、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高校汇聚在一个平台上,设立专项基金,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合作、产业孵化等方式,支持基础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为技术突破提供有力的支撑。

  我国能源革命的推进、新能源的广泛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广泛推广、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氢能燃料电池的优势正在不断凸显,已经被视为是应对能源环境挑战,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技术路径。而中国因其市场的巨大规模,被全球各国认为是最有可能率先进入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化阶段的国家。

  2.2项目宏观政策背景

  2.2.1相关准入政策条件

  本项目属于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发改委2013年21号令)中“鼓励类”、“五、新能源”中“4、高效太阳能热水器及热水工程,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属重点鼓励发展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2.2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的支持

  《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要求:

  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研究基于可再生能源及先进核能的制氢技术、新一代煤催化气化制氢和甲烷重整/部分氧化制氢技术、分布式制氢技术、氢气纯化技术,开发氢气储运的关键材料及技术设备,实现大规模、低成本氢气的制取、存储、运输、应用一体化,以及加氢站现场储氢、制氢模式的标准化和推广应用。研究氢气/空气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技术、甲醇/空气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MFC)技术,解决新能源动力电源的重大需求,并实现PEMFC电动汽车及MFC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行和推广应用。研究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技术,实现示范应用并推广。

  (一)战略方向

  1.氢的制取、储运及加氢站。重点在大规模制氢、分布式制氢、氢的储运材料与技术,以及加氢站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2.先进燃料电池。重点在氢气/空气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甲醇/空气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MFC)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3.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重点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金属空气燃料电池(MeAFC),以及分布式制氢与燃料电池(PEMFC和SOFC)的一体化设计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二)创新目标

  1.2020年目标。建立健全氢能及燃料电池规模化应用的设计、工艺、检测平台。基本掌握高效氢气制备、纯化、储运和加氢站等关键技术,以及低成本长寿命电催化剂技术、聚合物电解质膜技术、低铂载量多孔电极与膜电极技术、高一致性电堆及系统集成技术,突破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系统集成、过程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在动力电源、增程电源、移动电源、分布式电站、加氢站等领域的示范运行或规模化推广应用。其中,PEMFC电源系统实现额定输出功率50~100kW、系统比功率≥300Wh/kg、电堆比功率3000W/L以上、使用寿命5000hr以上;MFC电源系统实现额定输出功率5~10kW、系统比能量≥345Wh/kg、使用寿命3000hr以上;开发出接近质子膜燃料电池操作温度、储氢容量高于5wt%的储氢材料或技术,及长距离、大规模氢的储存及运输技术。

  2.2030年目标。实现大规模氢的制取、存储、运输、应用一体化,实现加氢站现场储氢、制氢模式的标准化和推广应用;完全掌握燃料电池核心关键技术,建立完备的燃料电池材料、部件、系统的制备与生产产业链,实现燃料电池和氢能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其中,PEMFC分布式发电系统使用寿命达到10000hr以上、SOFC分布式发电系统使用寿命达到40000hr以上、MeAFC分布式发电系统使用寿命达到10000hr以上。

  3.2050年展望。实现氢能和燃料电池的普及应用,实现氢能制取利用新探索的突破性进展。

  (三)创新行动

  1.大规模制氢技术。研究基于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的低成本制氢技术,重点突破太阳能光解制氢和热分解制氢等关键技术,建设示范系统;突破高温碘-硫循环分解水制氢及高温电化学制氢,完成商业化高温核能分解水制氢方案设计。研发新一代煤催化气化制氢和甲烷重整/部分氧化制氢技术。

  2.分布式制氢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发电与质子交换膜/固体氧化物电池电解水制氢一体化技术,突破高效催化剂、聚合物膜、膜电极和双极板等材料与部件核心技术,掌握适应可再生能源快速变载的高效中压电解制氢电解池技术,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并推广应用;研究分布式天然气、氨气、甲醇、液态烃类等传统能源与化工品高效催化制氢技术与工艺,以及高效率低成本膜反应器制氢和氢气纯化技术,形成标准化的加氢站现场制氢模式并示范应用。

  3.氢气储运技术。开发70Mpa等级碳纤维复合材料与储氢罐设备技术、加氢站氢气高压和液态氢的存储技术;研发成本低、循环稳定性好、使用温度接近燃料电池操作温度的氮基、硼基、铝基、镁基和碳基等轻质元素储氢材料;发展以液态化合物和氨等为储氢介质的长距离、大规模氢的储运技术,设计研发高活性、高稳定性和低成本的加氢/脱氢催化剂。

  4.氢气/空气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技术。针对清洁高效新能源动力电源的重大需求,重点突破PEMFC的低成本长寿命电催化剂、聚合物电解质膜、有序化膜电极、高一致性电堆及双极板、模块化系统集成、智能化过程检测控制、氢源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解决PEMFC性能、寿命、成本等关键问题,并实现PEMFC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行和推广应用。

  5.甲醇/空气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MFC)技术。针对清洁高效新能源动力电源的重大需求,重点突破MFC耐高温长寿命电催化剂、新型耐高温聚合物电解质膜、有序化膜电极、一体化有机燃料重整、高温条件下电堆系统集成优化、智能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并实现MFC在电动汽车上应用的示范运行和推广应用(无需制氢、储氢、加氢站)。

  6.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技术。重点研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及氢源技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SOFC),以及金属空气燃料电池(MeAFC)技术。在分散电站工况条件下,突破PEMFC、SOFC、MeAFC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系统集成和质能平衡管理等关键技术,建立分布式发电产业化平台,实现千瓦至百千瓦级PEMFC系统在通讯基站和分散电站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实现百千瓦至兆瓦级SOFC发电分布式能源系统示范应用,发电效率60%以上,并开发适于边远城市和工矿企业等分布式电站;实现MeAFC系统在智能微电网、通讯基站和应急救灾等领域的示范运行或规模应用。

  《中国制造2025》要求: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

  以创新、壮大、引领为核心,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促进一批新兴领域发展壮大并成为支柱产业,持续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立足发展需要和产业基础,大幅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加快发展壮大网络经济、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等五大领域,实现向创新经济的跨越。着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技术和核技术领域一批战略性产业,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突出优势和特色,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增长新格局。把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契机,以更开放的视野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水平。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完善有利于汇聚技术、资金、人才的政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营造适应新技术、新业态蓬勃涌现的生态环境,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中国制造2025XX行动纲要》要求:

  到2020年,制造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创新创造能力增强。拥有一批战略性核心关键技术和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3%,企业每万名职工中科技人员数提高到90人,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产值发明专利授权量87件。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

  两化融合水平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8。企业普遍依托互联网开展协同创新、智能制造、融合服务,建成1000个智能工厂(车间)。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比重达到33%,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显著,制造业服务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8%。培育一批世界级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跨国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达到150家,超千亿元6家。

  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2.5%,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8。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0%。

  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

  《XX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

  着力发展关键重点领域高端专用装备,强化我省装备制造业优势。新型电力装备重点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装备、智能电网关键核心装备,积极参与第三代核电装备研发,提升现代电力装备发展水平。

  《XX省“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要求:

  到2020年,工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明显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9%,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1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部分重化工业资源消耗和排放达到峰值,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大中型工业企业节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绿色发展的示范企业;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一大批关键共性绿色制造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示范工厂,工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

  《XX省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

  加快发展新型核电装备、光伏发电装备、风电装备、光热发电装备。重点发展新一代高压、超高压、特高压特种及专用(复合)电缆、核级高抗震电缆、海底电缆、海底光缆等高附加值电缆。积极鼓励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设备、智能电表、高强度高等级电气绝缘子等智能电网关键核心设备。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大型先进水电成套装备、新型燃气轮机设备、高参数阀门、叶片、变频变压调速电机等产品。加快发展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大型高效节能输变电成套设备,变电站成套设备,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

  2.3 区域概况及发展

  XX,XX省地级市,位于XX南部、长江下游南岸、长江三角洲西段,古称“润州”,民国时曾为XX省省会。XX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和国家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及XX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有XX大学、XX科技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

  XX境内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高铁、沪蓉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泰镇高速公路、镇丹高速公路、312国道、104国道等通达全国各主要城市。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中国大运河XX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拥有长江流域第三大航运中心——XX港。

  XX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市内有三山、茅山两个5A级风景区和西津渡、南山等众多名胜古迹。2016年11月,XX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XX位于南京都市圈核心层,是一座新兴工业城。XX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1个省级高新区,拥有世界主要的锚链生产基地、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高档铜版纸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汽车发动机缸体和醋酸生产基地,正逐步成为以机械、化工、造纸三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交通设备、食品、电力五大优势产业,船舶及船用设备、工程电器、五金工具、眼镜、香醋等十大产业集群为主体的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家外资企业在XX投资,包括50家世界500强企业。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国家火炬计划“光电子和通信元器件产业基地”等4个国家级品牌和省级软件园、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省级特色科技创新园等3个省级品牌。

  2017年国际低碳大会(XX)于2017年9月26-28日期间在XXXX成功举办。2017年11月,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7年12月,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2017年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排名第18。2018年9月,荣获“2018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奖”。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12月,被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第10名,中国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之一。

  2018年1-11月XX全市经济运行基本稳定。其中对外贸易、财政税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金融存贷增幅平稳;消费零售增速放缓;工业增幅开始回暖。

  2018年1-11月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41.31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2424.68亿元,增长2.8%。

  2.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4.1项目建设是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

  1、发展新能源经济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和必然选择

  近年来,曾支撑20世纪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的石化能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除其储藏量不断减少外,更严重的是科学研究发现,石化能源在使用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后,人为地导致了全球变暖,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动力来源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不少国家的能源战略都有一个明显的政策导向——鼓励开发新能源,这既是国际市场上石油等传统能源产品价格高昂压力所致(非常时期除外),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新能源开发有可能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成为最有创造就业和财富能力的新经济支柱。目前,全球投向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资金数量激增。有一种共识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只有在新能源技术革命中走在前面,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尤其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呈现不断下滑严重局面的背景下,有专家认为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是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新一轮竞争热点,对传统能源的改良以及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将会催生一个巨大的市场,新能源产业必将成为世界各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2、发展新能源经济可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

  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新能源发展又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条件为发展新能源经济提供了支撑。当前,大力促进新能源经济的发展,是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机遇。发展新能源经济不仅可以开辟新的能源供应途径,有效增加新能源供应量,还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有利于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且,从产业结构调整看,发展新能源经济将对调整目前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带动相关的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运行的抗风险能力发挥重要作用。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一个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必将有力地推动XX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有效应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的重要途径。

  2.4.2项目建设是加快分布式发电技术应用的需要

  与传统的大型集中式发配电模式相比较,分布式发电技术具有的独立性、可对区域电网的电能质量和性能进行实时控制、投资少、安装地点灵活、建设周期短、能源利用率高及环境污染小等优势。但是,可再生分布式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及接入也给传统电网带来巨大的挑战及冲击,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1.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受其本身能源特性的影响比较明显,可控性相对较差。

  2.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改变了传统电网单向潮流的基本格局。格局的改变将影响电能质量及供电的可靠性。

  综合以上分析,为减少分布式电源接入对大电网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结合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及优势充分利用能源,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更加灵活、智能,可靠性更高的系统----微电网。

  微电网的出现能够改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随机性及接入可靠性低等问题,其主要优点如下:

  1.有利于提高配电网对分布式能源的接纳能力;

  2.可有效提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并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提供相应电能质量的服务。

  3.可降低配电网损耗,优化配电网运行方式;

  4.可在电网故障状态下保证关键负荷供电,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5.可用于解决偏远地区、荒漠或海岛的用电问题;

  微网中融合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力技术,在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同时,还能保证实现能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微网可在常规电网中提供电网支撑、提高能效、节能降耗等功能。微网将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力的推广微网技术,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是对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解决边远地区用电问题、保护环境的有力支撑。

  2.4.3项目建设是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高端制造业是与低端制造业相对应的说法,是工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低端制造业是工业化初期的产物,而高端制造业则是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的产物。高端制造业的显著特征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必然成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是走上创新驱动、内在增长轨道的必然选择,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点举措。

  中国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峻和高级人才短缺等挑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更有效地为各领域新兴产业提供装备和服务的保障。

  2.4.4项目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装备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基础性产业,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其本身及上下游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关联度大,经济带动作用明显。

  本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完善XX装备制造产业链,填补区域发展空白,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本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800000万元,净利润372833万元,上缴各类税金267880万元,项目建成之后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解决就业500人,同时本项目可带动机械、建筑、物流、包装、交通运输、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过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提高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本新建项目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要求,项目的建设将积极推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带动地方就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项目,支持、发展此项目十分必要和重要。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概况

  1.2业主简介

  1.3编制依据

  1.4编制内容

  1.5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产业背景

  2.2项目宏观政策背景

  2.3区域概况及发展

  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 市场分析

  3.1全球氢能与燃料电池发展应用的现状与趋势

  3.2我国产业发展现状

  3.3中国氢能源产业布局及各区域发展情况分析

  3.4分布式能源市场预期

  3.5氢能源汽车市场预期

  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4.1项目选址

  4.2建设条件

  第五章 技术及设备方案

  5.1产品技术

  5.2工艺技术方案

  5.3设备方案

  第六章 工程方案

  6.1总平面设计

  6.2建筑设计

  6.3结构设计

  6.4给排水设计

  6.5电气设计

  6.6空调及通风设计

  第七章 节能

  7.1设计依据及原则

  7.2能耗种类及指标

  7.3能源供应分析

  7.4节能措施及效果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8.1设计依据

  8.2设计原则

  8.3项目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

  8.4项目运营期的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

  8.5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

  9.1影响劳动安全与卫生的因素

  9.2防护和监控措施

  9.3施工安全措施

  9.4劳动卫生措施

  9.5预期效果及评价

  第十章 消防

  10.1设计依据

  10.2总图消防

  10.3建筑消防

  10.4给水消防

  10.5电气消防

  10.6消防管理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

  11.1组织机构设置

  11.2劳动定员、人员来源和培训

  第十二章 项目实施进度及招标

  12.1进度计划

  12.2项目招标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3.1投资估算范围

  13.2投资估算依据

  13.3投资估算说明

  13.4资金筹措

  第十四章 财务评价

  14.1评价原则、依据及参数

  14.2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14.3成本费用估算

  14.4盈利能力分析

  14.5偿债能力分析

  14.6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14.7不确定性分析

  14.8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五章 风险分析

  15.1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15.2风险评估

  15.3风险防范对策

  第十六章 社会评价

  16.1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16.2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6.3社会评价结论

  第十七章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与评价

  17.1编制依据

  17.2风险调查

  17.3风险识别

  17.4风险评估

  17.5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17.6风险等级

  17.7风险分析结论

  第十八章 结论及建议

  18.1结论

  18.2建议

  附表

  获取完整版某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新能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请联系易普咨询张逸东15011428637。

2022年12月9日 12:25
浏览量: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