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及养老-河北省某康养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首页    康复及养老    康复及养老-河北省某康养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1.1 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1.1.2建设地址

1.1.3申请单位

1.1.4项目性质

新建

1.1.5功能定位

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集“文化、养生、健身、休闲、医疗”多功能为一体的健康养护基地,努力将邯郸市打造成京津冀健康旅游基地。

1.1.6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1.1.7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1.8建设周期

1.2 编制依据

1.3 编制内容

1.4 初步结论

1.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2.1.1产业背景

2.1.2政策背景

1、产业政策

本项目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中鼓励类第三十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业”第28条“卫生咨询、健康管理、医疗知识等医疗信息服务”、第29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的产业政策。

2、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要求:

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支持发展第三方的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鼓励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等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要求:

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的机制。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并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

《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8号)要求: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鼓励公立医院面向区域提供相关服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关于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7号)要求: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为社会力量办医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推动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上水平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儿科、精神科、老年病、长期护理、口腔保健、康复、安宁疗护等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大力推动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等。

加强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研究网络建设,推动现有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研基地的能力提升,调整和完善委级重点实验室,逐步构建规范、整合、高效的医学科技基地平台体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

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医疗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

大力发展大健康新医疗产业,推动医药医疗、保健养生、运动康体、健康管理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先进医疗器械、远程医疗、健康咨询、温泉养生、可穿戴医疗保健设备等领域率先突破,构建面向全省人民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试点推行家庭电子医生。

《河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要求:

全省要统筹指导医疗联合体推进工作,各地要制定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方案,推动多形式、多类型医疗联合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充分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设立技能培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影像中心和康复中心等,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

培育专业化第三方机构。支持社会资本投资设立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和医学独立实验室,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建立第三方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医学检验、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等服务外包。

《关于印发河北省“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要求:

引导发展第三方健康服务。鼓励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影像诊断中心和病理诊断中心,推动医疗机构与第三方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鼓励发展第三方的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引导发展独立的医学实验室。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 市场分析

3.1 产业市场分析

3.2 市场预测

1、检验检测市场

新医改为独立医学检验服务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国家政策鼓励设立独立医学检验中心,实现区域资源共享,解决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不足、检测能力不够的问题,将部分检验业务外包到检测项目齐全、质量可靠的第三方。

随着医保控费的加强,结合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国家在取消药品价格加成后将进一步降低公立元的检查费用。处于控制成本的考虑,医疗机构会把更多的检测项目送至具有规模化、成本更低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这极像美国80年代后,医保控费所带来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发展机遇。

除了受益于分级诊疗的推进之外,十三五规划对于精准医疗给予了高度重视。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测序价格的持续降低,精准医疗可以快速应用于生物医药的各个方面。处于第三方服务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将获得来自上游精准药物研发,以及下游来自于临床诊断的个性化用药需求的新机遇。

在十三五规划中,要求到2020年,培育出全球生物服务行业龙头企业,带动我国原研药、创新药和治疗方法的上市,打造标准化基因检测、基因数据解读、液体活检、中药检测等专业化独立第三方服务机构,培育出符合国际规范的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等专业化服务平台。因此,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将迎来在基因技术扩大应用范围而带来的快速增长机会。

综合考虑我国总体医疗市场的快速增长、公立医院检测项目的外包服务增加、分级诊疗的推进、新诊断项目的大量开展等因素,2014-2020年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将保持35%-40%增长,到2020年市场规模达250亿-330亿元。

根据河北省有关统计资料,河北省居民医疗保健人均消费2165元,其中医学检验、检查消费约占消费总额的10%,即216.5元,河北省2015年末总人口为3839万人,医学检验、检查市场消费规模将达到83.11亿元。

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独立实验室在医学检验市场所占比重(30%-45%),未来河北省内独立医学检验市场规模将达到24.93亿元-37.40亿元。

二、干细胞存储市场

1、干细胞产业全球市场规模

2010年全球干细胞市场规模大约为215亿美元,到2013年已经超过40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全球干细胞医疗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为1400亿美元。

目前,北美和西欧仍是最大的两个干细胞市场,分别占据了44%和38%的市场份额。亚太地区是第三大干细胞市场,占据17%的市场份额。

2、国内干细胞产业市场规模

我国的干细胞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政府对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近几年我国的干细胞研究发展很快。目前,我国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近百家不同规模的干细胞公司从事干细胞产品的研发、干细胞库的建立和干细胞及相关产品的销售,中国的干细胞产业从上游的存储到下游临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雏形已经形成,产业规模发展空间巨大。2009年,我国干细胞产业收入约为20亿元,2015年已达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预测到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元左右。

相比国外成熟的干细胞产业链,我国干细胞行业仍处起步发展阶段,仅干细胞上游制备和存储产业较为成熟,但全国整体干细胞存储率比例仍不足1%,地区储存率也不平衡,与发达国家10-15%的存储率相比差距较大。中国每年有1600万新生儿,中国人对孩子的关注和独生子女政策及二胎生育政策将培育巨大的新生儿干细胞存储市场。如果以10%新生儿存储率计算,预计中国新生儿干细胞存储市场规模将达到320亿元-500亿元。

3、中国干细胞存储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1)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人类生活中仍有很多疾病不能用药物来根治,而基于干细胞的修复与再生能力的细胞治疗以及再生医学,有望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第三种疾病治疗途径,这是一种颠覆传统的医疗理念,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干细胞产业化发展有上游的干细胞存储、中游的干细胞生产和研究、以及下游的干细胞治疗三部分组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干细胞产业和再生医学等医药领域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国内干细胞行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干细胞存储为例,发达国家目前已达到10-15%,而中国的新生儿干细胞存储率不足1%;此外,中国每年新生儿数量超过1600万,中国人对孩子的关注和独生子女政策将培育巨大的新生儿干细胞存储市场。

(2)将成为新医学革命的核心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细胞,是人体的种子细胞,被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干细胞及其分化产品为有效修复人体重要组织器官损伤及治愈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要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以干细胞治疗为核心的再生医学,将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另一种疾病治疗途径,从而成为新医学革命的核心。干细胞治疗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代表之一,目前我国全面、有序开展干细胞临床治疗时代已经开启,期待未来干细胞治疗领域迎来更多革命性的突破,从而造福人类健康。

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4.1 项目选址

4.2 建设条件

第五章 运营流程及关键技术

5.1 运营流程

5.2 检验检测关键技术分析

5.2.1关键技术概述

5.2.2技术优势

5.3 月子中心服务内容

第六章 建设方案

第七章 工程方案

7.1 设计依据

7.2 装饰装修

7.3 给排水工程

7.4 电气与弱电系统工程

7.4.1设计依据

7.4.2电源及用电量

7.5 通风工程及其控制

7.6 净化系统工程

7.7 专业基础配套设备工程

第八章

8.1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年4月1施行);

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2014);

4、《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10);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8.2 设计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节能设计的法令法规。

2、项目为新建项目,应该选择先进、高效的的工艺和设备,以提高环保效率,降低能耗和成本。

3、节能设计必须满足使用功能、外部环境条件、消防、安全防护的要求。

4、建筑设施整体布置应该紧凑,减少能源损耗。

8.3总图布置

在总图布置时建筑尽量采用南北朝向,避免西向开窗。尽量争取较多房间有较好的朝向,并有利于开窗和组织好自然通风。

8.4建筑节能

8.4.1总平面设计

1、尽量减少硬化(混凝土、石板等)地面,增加绿地;

2、建筑物的平面布置有利于自然通风。

8.4.2建筑单体设计

1、选用合适的建筑体型系数和窗墙比。门窗洞口的开启位置有利于自然采光,也有利于自然通风。

2、原则上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总体布局中的建筑尽量争取较多的房间有较好的朝向,并有利于开窗和组织好自然通风。

3、单面采光房间的进深适中。

4、外墙表面采用灰白色外墙漆,以减少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

5、楼梯间采用可开启式外窗。

6、空调机组室外机位置合理,尽可能的布置在竖向凹槽内,同时采用金属百叶围护。

8.4.3建筑物外围护墙

在满足基本的承重、安全围护、防水、防潮功能外,还考虑了以下几点:

采用保温隔热性能好的烧结多孔砖作为墙体材料;

对传热性好的墙体或墙体中传热性好的部位(“热桥”)拟采用保温体系,以满足相应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相关规定。

8.4.4门窗

除满足基本的采光、通风和安全围护作用外,还从以下及各方面来考虑门窗的节能特性,以满足相应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相关规定:

1、选用节能型灰色型材窗框;

2、采用塑框型材中空玻璃;

3、门窗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本工程外窗气密性为《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为Ⅱ级。

8.4.5屋面

采用集防水、保温于一体的屋面防水做法,平窗均设置水平遮阳板。对于围护结构个别部位满足“节能标准”有较大困难时,将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建筑物全年耗电量的综合性能指标计算,通过调整构造,使该指标以满足相应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8.5给排水节能

根据我国现行供水情况及建筑用水情况,建筑给排水节能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选用节能型的给排水设备实现运行节能。

2、充分利用市政管压力供水、减少加压供水楼层数以减少用能耗量。

3、给排水管道采用加厚型防隔震及防噪音管材。

4、合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采用分区给水方式。

5、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减少供水量,同时也减少供水能耗。

6、采用变频供水设备,让水泵常用功率在高效段,节约电能耗。

7、适当增大管径,以降低沿程水损,降低扬程,节约电机功率。

8.6电气节能

1、选用低损耗高效节能型变压器,并使变压器负荷率接近90%。

2、变配电房布置在负荷中心。

3、合理选择导线截面与路径,减少损耗。

4、在变压器低压侧设集中低压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到0.90以上。

5、各种场所的照度值、LPD值严格执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中的有关规定。

6、照明灯具采用高效节能型荧光灯,分散控制,获得较高的照明质量,降低能耗。

7、照明灯具均自带补偿,补偿后功率因数达到0.9。

8、公用照明、配套设备、室外路灯照明设单独计度,进行电能用量考核。

8.7总能耗计算

8.8 节能效果评价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9.1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4年4月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1995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

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8、《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9.2 设计原则

依法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实施总量控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对本次设计产生的各种污染物进行治理,保证达标排放。

9.3 施工期环境保护

9.3.1施工期主要污染源分析

1、噪声:施工期的噪声是建筑工程敏感的环境问题之一,主要来源于不同施工阶段的各类施工机械和活动,包括:

(1)土石方施工阶段: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人工工具、运输车辆等。

(2)混凝土浇筑阶段:混凝土搅拌机(运输车辆)、振捣棒等。

(3)结构施工阶段:地泵、汽车泵、混凝土搅拌车、振捣棒、支拆模板、搭拆钢管脚手架、模板修理、电锯、外用电梯等。

(4)装修及机电设备安装阶段:拆脚手架、石材切割、电钻、电锯等。

2、废水:主要包括施工及生活废水、雨水等。施工现场应设置独立的雨、污水管网,雨水、污水经处理后排入市政管道。

3、废气:包括各类燃料动力机械作业时排放的燃油废气。

4、固废:主要是土石方工程及混凝土浇筑中产生的废弃土石和施工废料等,也有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废弃物。

5、扬尘:主要包括拆迁、土方施工、现场搅拌、裸露土地、易散落、易飞扬的细颗粒材料,建筑垃圾的存放运输等。

9.3.2治理措施

1、噪声: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施工阶段不同,噪声限值也不同。夜间除打桩阶段为禁止施工外,其它阶段限值为55dB。因此,应提倡文明施工,减少人为噪声,尽量采用低噪声有消声设备的施工机械,建立健全控制噪声的管理制度,对噪声进行监测,发现超标应及时、有效地采取控制措施。常见的控制措施有:消声、吸声、隔声和阻声。

虽然施工噪声仅在施工期的土建施工阶段产生,随施工的结束而消失,但由于噪声较强,且日夜连续工作,将会对周围声学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极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应予以重视,建议采取以下噪声防治措施:

(1)采用较先进的、噪声较小的施工设备,并加强维护和保养,以降低声源声级;

(2)施工尽量在白天进行;

(3)将有固定工作地点的施工机械应尽量设置在距居民区较远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封闭和隔声措施;

施工场界噪声的控制应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

2、废水:由于施工期间产生的施工废水含悬浮物和少量石油类,建议修建隔油池、沉砂池,施工期间的废水经隔油、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3、废气:为减少施工期空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施工期必须加强施工机械的使用管理和保养维修,提高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率,缩短工期,降低燃料废气的排放量;

(2)对开包的水泥应及时使用和清扫,对土石方装卸和运输产生的扬尘采取洒水、限制车速抑尘措施,以减轻对施工区域附近地面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3)运渣车辆不得超高运输,并要关闭顶部车盖,以免洒落。

4、固废:施工期应对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排放、收集、储存、运输、利用、处置的全过程进行统筹管理,不仅应着眼于对已产生的固废进行处置,更应强调不产生、少产生固体废弃物和对已产生的固废进行综合利用,以实现固体废料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如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减轻水土流失对水体的污染;产生的弃土和施工废料应运往指定的地点填埋;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由环保部门统一处置等。

5、扬尘:可在现场设置围挡,实施淋水降尘,场内道路硬化,垃圾封闭,使用清洁燃料等措施进行控制。

9.4 项目运营期环境保护

检测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必须按国家公布的环境保护法规处理,不得随意乱倒、乱放、乱排。消化试样时,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产生的废气全部通过风道抽送高空排放。制样测试后多余的废渣,要集中管理,无毒的要倒入垃圾箱,可能污染环境的要埋入地下。测试完毕的废液,只含一般酸碱的要中和后排掉,含有剧毒药品的要集中在废液缸内,经化学处理后深埋或排放。含有氰化物的废液,使用者应在碱性介质内保存,集中一定数量,经化学处理后排放。 微生物检测的废液,煮沸灭菌后排放。办公和生活产生的污水、粪便经过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排水管道。具体处理如下:

固体弃物处理

生活垃圾每天由密封车送到县垃圾处理厂处理。产生的医疗垃圾集中堆放并运送至市危险废物管理中心集中统一处理,对周围环境不产生污染。医院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交由专业处理机构处理。

废水、废液处理

该项目涉及的实验室废液主要有无机类实验室废液(主要包括含铬的废液、含氰化物的废液、含镉及铅的废液、含砷废液、含汞废液)和有机类实验室废液,含酸、碱、盐类物质的废液等。对于无机废液通过分类收集后采用还原、中和法、吸附法、沉淀法处理,沉淀物按废渣集中深埋;对于含酸、碱、盐类物质的废液分别收集后可将其互相中和或用其处理其他的废液,有机类实验室废液尽量回收,反复使用,同时可分类收集,采用焚烧法、萃取法、吸附法、氧化分解法、水解法、生物化学处理法、集中起来专门集中收集处理。废水、废液经收集以后交由环卫部门进行处理,经过上述处理,实验室产生的各类有害物质均妥善处理完毕,不会对土壤环境和地下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另外项目需要根据对有机和无机有害物质的收集设置各类收集桶,以便环卫部门收集运输处理。

废气处理

实验室无害气体通过自然通风排出;实验室有害气体通过风道抽送高空排放。

9.5 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经过上述处理后,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可达到清洁环保的目的。

第十章  劳动安全卫生

10.1 编制依据

10.2 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

10.2.1生物病毒病菌危害因素

10.2.2化学危害因素

10.2.3其他危害因素

10.3 安全设施

第十一章   

11.1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

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5、《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2014);

6、地方各级主管部门颁发的消防法规、法令。

11.2 建筑消防

1、耐火等级与防火分区

本项目各建筑物防火耐火等级为二级,每4000㎡设1个防火分区。

2、安全疏散

每个防火分区内均设有不少于2个的安全出入口;两座楼梯之间的距离>5m时,楼梯间为防烟楼梯间。

3、建筑防火构造

本工程防火隔墙采用烧结页岩空心砖砌筑,耐火极限不低于3小时。楼、电梯间隔墙以及分户墙采用200厚加气砼墙,耐火极限不低于2小时。非承重外墙、疏散走道两侧的隔墙以及所有管道井的隔墙采用200厚加气砼墙,耐火极限不低于1小时。电缆井、管道井每层楼板用混凝土封堵。

11.3 电气消防

消防负荷为二类负荷,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灯自带蓄电池,发生火灾时自动电源并启动应急照明。利用建筑物金属体作防雷接地装置,在屋面架设18m×18m网格的避雷网。建筑物内的照明配电均采用阻燃型铜芯塑料绝缘导线(ZR-BV-)穿钢管保护,动力配线采用低烟无卤阻燃铜芯电缆沿金属桥架敷设。装设短路保护、过负载保护、接地故障保护,插座回路设漏电保护。

11.4 消防管理

中心内设消防安全科,负责消防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国家的消防法律、法规,提高全体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对全中心的消防设施进行维护管理。设置消防安全员,负责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检查。经常开展消防业务训练,提高自防自救能力。同时制定严格的工艺操作规程和消防安全制度,增强工作人员的消防观念。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和制定防火安全检查表。

11.5 消防评价

采取以上措施后,本项目能达到消防规范要求,确保安全。

第十二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

 

 

12.1 组织机构设置

12.1.1组织机构的设立

项目组织机构是公司进行各项活动及保障各功能实施的一种手段。在内部,这些活动及功能按照专门设计的结构组合分工后,形成不同的职能部门。组织结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协调这些活动,确保项目投资目标的实现。

12.1.2组织机构图

根据业主的实际情况和项目的特殊性,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以及建成后,将不断完善和健全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机构,以保证项目进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的组织机构设置为如下图所示的模式

12.2 劳动定员、人员来源和培训

12.2.1劳动定员

12.2.2人员来源

本项目各岗位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因此,企业应配备受过专门教育并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经验及组织能力的各级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种植和质量管理工作。

本项目所需行政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除由原有人员中统筹安排外,其他人员从社会公开招聘解决。

12.2.3人员培训

投产前,应对招聘的检测检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集中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技术人员应掌握和熟悉生产环节中的关键技能,再到有关的生产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合格后方能独立上岗操作。职工上岗前要通过安全教育、服务质量要求、操作规程和事故处理等各项考试,合格者方能上岗。

第十三章  项目实施进度及招标

13.1 进度计划

13.3 项目招标

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4.1 投资估算说明

14.1.1工程概况

14.1.2估算范围

投资估算范围为项目从筹建至竣工验收,按设计规定的全部土建工程、安装工程、工程建设其他费、预备费等开发投资以及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等开发费用。

14.1.3估算依据

1、国家发改委、建设部2006年7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2、《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河北省综合单价表》2002版;

3、《河北省建筑工程综合单价表》与《河北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

4、《河北省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综合单价表》与《河北省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

5、《河北省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及其配套文件;

6、工程量根据方案设计估算;

7、设备价格:主要设备通过厂家询价,小型及通用设备采用市场价;

8、材料价格:材料价格采用市场价格,不足部分采用2017年《河北省建设工程造价信息》公布的指导价格;

9、相关费用按国家及河北省有关规定计算;

10、业主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11、类似项目的结算、预算资料。

14.2 投资估算

14.2.1工程费用

1、土建工程

根据近期同类工程的造价资料进行测算。

2、安装工程

根据近期同类工程的造价资料进行测算。

3、室外工程

根据近期同类工程的造价资料进行测算。

14.2.2工程建设其他费

14.2.3预备费

1、基本预备费

按工程费用及工程建设其他费用5%计取。

2、价差预备费

根据原国家计委颁发的计投资(1999)1340号文的规定,本项目涨价预备费计算指数按零考虑,不计列。

14.2.3流动资金估算

流动资金估算方法可分为扩大指标估算法和分项详细估算法。项目流动资金估算,一般采用分项详细估算法。

流动资金估算按分项详细估算法计算,应收账款按45天计算;燃料库存原按30天计算;原材料按20天计算;项目现金存量按30天计算;应付账款按45天计算。

经计算正常运营年份需要流动资金815.61万元。

14.3 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为182110.17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81294.56万元,流动资金815.61万元。

本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业主自筹解决。

第十五章  财务评价

15.1 评价原则、依据及参数

15.1.1原则

1、遵循费用与效益计算范围一致性原则,效益计算与投资对应;

2、遵循费用与效益识别的有无对比原则;

3、以动态、定量分析为主,静态、定性分析为辅,对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进行评价;

4、在计算期内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15.1.2依据

1、国家发改委、建设部2006年7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2、国家现行的财税政策、会计制度与相关法规;

3、建设方案;

4、业主提供的基础资料。

15.1.3评价参数

本项目计算期15年,其中建设期2年,经营期13年。项目融资前税前财务基准收益率为12%。

15.2 营业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15.2.1营业收入估算

15.2.2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15.3 成本费用估算

⑴ 原材料成本,以项目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数量及目前市场上的价格加装卸运输费用计算。

电价按照当地电价0.8元/kWh。

职工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估算。

⑷ 维修费用按照固定资产折旧费的20%估算。

⑸ 固定资产折旧:建筑物按50年、设备按30年计提折旧。

按照上述原则,项目达产年份总成本为12411.71万元,其中:变动成本为5649.44万元,固定成本为6762.27万元,经营成本为8255.89万元。

15.4 财务盈利评价

15.4.1收益分析

项目投入运营后,正常年份营收为47600万元,利润总额34353.53万元,上交所得税8588.38万元,企业净利润25765.15万元。

15.4.2经济效益分析

总投资收益率:18.86%

投资利税率:19.32%

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前18.39%

                   所得税后14.18%

财务净现值:所得税前71363.28万元(ic=12%)

               所得税后23726.13万元(ic=12%)

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所得税前6.94年;所得税后8.29年

15.5 不确定性分析

15.5.1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一般是指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定因素的变化,分别对项目建设投资增加、运营成本增加和销售收入降低等单因素变化对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造成影响所进行的抗风险能力的分析。

本项目经济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大部分来自估算和测算,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分析预测项目主要因素发生变化时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并确定其影响程度,需进行敏感性分析。

⑴ 敏感分析

根据国内同行业的普遍规律,本项目的主要敏感因素是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和售价情况。

分析方法

项目采用单因素的分析方法,分别考察以上因素提高5%和降低5%时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的影响程度。

分析结果

项目作了所得税后全部投资的敏感性分析,基本方案全部财务内部收益率14.18%,财务净现值23726.13万元,其结果见敏感性分析表。

⑷ 分析结论

从敏感性分析表可以看出,各因素的变化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对收入和经营成本比较敏感,并且内部收益率跟销售收入成正比例,而跟建设投资、经营成本成反比例。

15.5.2盈亏平衡分析

BEP=年固定成本/(年销售收入-年可变成本-年销售税金及附加)   

=16.15%

根据以上计算可得出,项目只要达到16.15%的运营能力,既可保本经营。

15.6 评价结论

综合以上效益分析表明,本项目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总投资收益率、资本净利润率等四项财务指标均优于行业基准值;项目经济效益良好,社会贡献大,分配合理,各项经济指标理想;从敏感性分析看,项目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因此,从财务角度评价,项目是可行的。

第十六章  项目风险分析

16.1 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投资项目的风险是指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导致项目实施后偏离预期结果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项目风险贯穿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参考本类项目的实施和运营状况,其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6.1.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项目遇到的主要风险之一。它的损失主要表现在项目市场判断有误,以至产量和营业收入达不到预期目标。该项目的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市场供需实际情况与预测值发生偏离;二是项目产品市场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三是项目产品和主要原材料的实际价格与预测价格发生较大偏离。

16.1.2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项目遇到的主要风险之一。主要表现在项目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和可行性与预测方案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运营能力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加,服务质量达不到预期要求。

16.1.3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也是项目遇到的主要风险之一。主要指资金来源中断或供应不足导致项目工期拖期甚至被迫终止,利率变化导致融资成本增加。

16.1.4政策风险

主要指由于经济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者政府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导致项目原定目标难以实现甚至无法实现。

15.1.5外部协作条件风险

主要指交通运输、供水、供电等主要外部协作配套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给项目建设和运营带来困难。

16.1.6社会风险

主要指预测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给项目建设和运营带来损失。

16.2 风险评估

按风险因素对投资项目影响程度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把风险分为一般风险、较大风险、严重风险和灾难性风险四个等级。根据前面章节的分析;结合专家评估结果,该项目的各项风险的风险程度见下表:

16.3 风险防范对策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资金风险是项目存在的较大的风险。为了合理有效地做到事前控制,使各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降到最低点,建议做好以下防范对策:

1、要在服务检测类别产品上下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计划,做好投资控制;

3、做好与外部交通运输、供水、供电等主要外部协作配套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十七章  社会影响评价

17.1 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随着社会前进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的出现,独立实验室提供的检验服务可以使患者就近享受高质量的检验诊断服务,减少重复检查费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经济压力;同时,众多的检测项目弥补了中小型医院检测项目的不足,也是对大型医院的有益补充。

本项目建成后,可有效优化现有的医疗检测和孕婴康养资源,弥补现有专业机构的不足,可促进检验和康养行业健康发展。

17.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政策,可优化和调整医疗服务产业结构,可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可有效优化现有的医疗资源,可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可见,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都对本项目持积极、肯定、支持的态度。

17.3 社会评价结论

 

第十八章  社会稳定风险影响分析与评估

18.1 编制依据

《国务院信访条例》;

《关于开展重大建设项目信访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

《国家发改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2)249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8.2 风险调查

18.2.1风险调查的内容

影响社会稳定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项目建设方案、建设用地及征地拆迁补偿、管线拆改、生态环境保护、文物保护、交通影响、施工措施及对项目区域生产生活的其他影响等方面。

(1)项目建设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全面征求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外部条件稳定,方案风险较小。

(2)建设用地及征地拆迁补偿,包括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已实施项目实际发生的资料,拆迁范围满足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特别是可能受项目影响的住宅、厂矿企业等,全面征求产权单位及相关群众的意见,收集可能发生的相关费用。

(3)管线拆改,调查落实拆改管线的产权单位、管线数量、拆改方案、拆改及施工过渡等,并全面征求主管部门、产权单位及相关群众的意见。

(4)生态环境保护,收集项目周边有影响的自然保护区、水 源保护区等;施工期间水土流失、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振动、 扬尘、固体废弃物等;运营期间噪声、振动、固体废弃物、电磁及热 辐射、光污染、通风等。征求主管部门及相关群众意见,综合考虑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批复意见。

(5)文物保护,调查、分析项目周边主要文物、古木、墓地等分布及与项目的关系;对于受项目影响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征求文物主管部门意见。

(6)交通影响,包括项目周边主要既有道路、规划道路情况,征求主管部门及相关群众等意见,尤其是封堵既有道路、施工干扰等可能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

(7)施工措施,包括基坑开挖、降水、地下结构开挖、爆破等引起附近房屋沉降、倾斜、变形、裂缝、渗漏、倒塌等可能的影响,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8)项目周边生产生活的其他影响,包括新建建筑物等对既有建筑的影响、影响公共场所舒适度、安全性等。

(9)项目所在市县基本概况;各级政府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统计;“十三五”发展规划等。

18.2.2风险调查的范围

根据项目地理位置和功能作用,确定项目的吸引范围为河北省。凡项目涉及到利益相关者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因素,都纳入调查范围,涵盖拟建项目建设和运行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范围。

18.2.3风险调查的方式与方法

通过初测实地踏勘情况,以会议汇报形式征询市、区(县)及镇的发展改革、建设交通、规划土地、环保等职能部门的意见,以及发 函、环评公示、问卷调查、走访群众、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和方法,以达到广泛调查、充分收集各方意见和诉求的目的。针对社会各界和群众意见、建议,开展风险分析的情况以及制订、优化完善预防和化解措施的情况。

18.2.4主要风险点

1、征地拆迁风险

在征地拆迁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衍生于相关利益群体对征地拆 迁项目的抗拒,这种抗拒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上访、留置原地拒绝拆迁、暴力对抗甚至群体示威等。因此,对征地拆迁项目所涉及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进行界定,应认真分析征地拆迁实施后群众可能引发的异议、遭遇到的损失或不适,这些异议、损失或不适即为引起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2、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风险

由于项目建设可能存在挖填土、取土、弃土等,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变局部地区的地形地貌,破坏影响区域内的地表植被以及原来相对稳定的固定和半固定土质,使土壤变得疏松,造成塌陷,如疏于管理就会形成乱挖乱弃,弃土弃渣结构疏松,表层又无植被覆盖,遇有暴雨,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3、交通风险

土地分割(交通、灌溉)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即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对原有土地周边的交通出行方式、耕地的灌溉方式造成影响或改变,从而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出行、农业生产等与其切实利益相关的各个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

4、项目其他方面的风险

项目其他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方面、居民就业方面、公众参与方面等风险可能产生的点。

18.2.5公众参与态度调查

实地调查是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某种社会现象,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搜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从而探讨社会现象。实地调查是在传播研究范围内,研究分析传播媒介和受传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实地调查的目的不仅在于发现事实,还在于将调查经过系统设计和理论探讨,并形成假设,再利用科学方法到实地验证,并形成新的推论或假说。

项目公众态度调查主要采用问询法。

在本次公众参与调查中,我们走访了项目所在地区规划、林业、环保、土地管理、水利及文物管理等有关部门,向有关行政领 导、管理人员汇报了本工程的总体设想,同时介绍了项目的工程概 况及环保进展情况,认真听取了专家和有关人士对项目环境保护的指导意见。他们一致认为本工程的实施对当地的经济的发展有较为积极的作用,也提出了工程建设应充分考虑周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8.3 风险识别

拟建项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因素众多,但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项目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风险和项目与社会 的互适性(社会对项目的认可接纳)风险。运用层次分析法,项目对社会稳定风险可分解为六种类型:政策规划和审批程序、征地拆迁及补偿、方案的技术经济性、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社会影响和媒体舆情。

这六类可细分为32个因素,本节将结合项目及周边环境特点,针对32个因素进行逐条对照,初步识别项目风险因素如下表18-1: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对照表

18.5 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为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污染,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生产控制和污染治理力度,避免污染事件的发生。

18.6 风险等级

18.7 风险分析结论

通过上述对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对项目建设的合法性、建设标准、建设用地及征地拆迁补偿、既有管线拆改、生态环境保护、文物保护、交通影响、施工措施及对项目周边生产生活的其他影响的等方面全方位进行风险识别及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方案措施,提出采取相关措施后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建议,得出如下分析结论:

1、主要风险因素

1)项目建设的合法性

项目前期工作是依法合规的。项目建设合法性不存在风险内容。

2)建设用地及征地拆迁补偿

项目用地为购入的净地,不存在征地拆迁行为。

3)施工措施

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噪音影响、环境影响、出行不便等因素,以及施工 安全、施工管理等方面不稳定因素,同时还要考虑用工安全、安全保障、 工资发放、工程款支付等产生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地方政府紧密配合,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可有效降低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的可能性,及时化解矛盾,社会稳定风险等级评价为低风险。

2、拟建项目风险等级

项目为第三方医学检测和孕婴康养中心项目,从立项之初就为公众所广泛关注,各级部门对项目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在共同的努力下,相应对策切实落实到位后,项目风险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将明显下降。综合分析,该项目初始风险等级为低风险,经过采取措施后的预期风险等级为微风险。

3、落实风险防范、化解措施的有关建议。

发挥当地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在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构建合理、通畅的风险管理联动机制,通过制定项目风险管理工 作计划,深入开展调查分析,加强对项目的正面宣传,优化设计方案,强 化施工和运营期的管理,全方位地落实、 开展风险管理工作,风险发生概率将进一步降低、风险影响程度亦将减小。

 

第十九章  结论及建议

19.1 结论

随着社会前进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的出现,独立实验室提供的检验服务可以使患者就近享受高质量的检验诊断服务,减少重复检查费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经济压力;同时,众多的检测项目弥补了中小型医院检测项目的不足,也是对大型医院的有益补充。随着医改不断深入及社会逐步发展,控制医疗费用无序增长仍然是首要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引入市场竞争已经成为重要的政策手段。

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负担的加重和育儿保健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专业的孕婴康养机构度过自己的月子时光。本项目将以一流的专业医护团队为妈妈和宝宝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产褥期专业护理和系统健康的管理服务,让妈妈在月子期间能真正科学而有效地得到元气的恢复、体形的修复、心灵的抚慰;让宝宝得到精心细致的哺育、深入的早早教智力开发,帮助家长站在更高阶的起跑线上。

本项目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中鼓励类第三十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业”第28条“卫生咨询、健康管理、医疗知识等医疗信息服务”、第29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的产业政策。

本项目建成后,可有效优化现有的医疗检测和孕婴康养资源,弥补现有专业机构的不足,可促进检验和康养行业健康发展。

本项目建成后,正常年份可实现营业收入47600万元,评价期内年净利润25765.15万元,总投资收益率为18.86%,项目的各项财务指标均较好,可为业主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项目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本项目选址科学,建设规模恰当,工程规划方案可靠,市场前景看好,盈利能力强,风险小,项目建设条件可行。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项目建设是必要而可行的。

19.2 建议

1、为确保工程的质量和降低建设成本,应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管理要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2、本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有关部门给予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使该项目能够早日建成发挥效益。

3、项目业主应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人才和技术储备,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2019年9月23日 19:59
浏览量:0
返回列表